1、梵高《早晨。去干活(临摹米勒)》(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2、梵高《多比尼的花园》(Daubigny's Garden,梵高博物馆藏)。
3、梵高 丝柏树 Cypresses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丝柏树》是在1889年6月下旬画的, 不久之后, 梵高开始了他在圣雷米收容所的一整年的逗留。这个他发现的 "关于线条和比例的美丽, 像一个埃及的方尖碑" 的主题,迷住了梵高,也对他带来了挑战: “这是黑暗碎片在阳光普照下的景观, 但它是最有趣的暗音符之一, 很难完全按我能够想象的遇到”。《丝柏树》是两幅"非常高大和巨大的" 树木的垂直形式的特写绘画之一(另一幅在奥特洛的克罗-米勒博物馆),于1890在独立艺术家沙龙展出。
4、梵高《阿尔勒公共花园》(JARDIN PUBLIC À ARLES,纽约苏富比2015
5、梵高 夜晚咖啡馆 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 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馆藏
6、梵高 夜晚露天咖啡座  The Café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 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藏
7、梵高 阿尔勒朗格鲁瓦桥 纽约佳士得2003.11 成交价829.55万美元
8、《自画像》Self-Portraits , 1887
9、《医院走廊》Corridor in the Asylum,1889
10、文森特·梵高

第398篇:梵高(第一辑):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Gogh,或译为“梵高”、"梵谷",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早期受荷兰画家马蒂斯·玛丽斯的影响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搬往巴黎与作为画商的弟弟同住,接触了当时震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的画家们,画风渐渐被印象派的画家影响,后来经过长期的野外写生,色调渐渐由灰暗色系变为明亮色系。1890年7月,梵高在麦田里中开枪自杀(亦有说他杀或误杀),年仅37岁。梵高一生中共画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他的水彩画亦十分出众,和油画不分上下。他个人独爱肖像画,一生中画过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4幅覆盖在以前的练习画上,7幅在习作的背面,7幅在纸板上画的。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作品跻身于全球最着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梵高的作品大部分收藏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VanGogh Museum)和奥特洛的克罗-米勒博物馆(KRÖLLER-MÜLLER MUSEUM)。

第一页:

梵高《早晨。去干活(临摹米勒)》(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作品介绍: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画家,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米勒曾创作出一系列包括了10幅丰收农民的形象,梵高曾临摹米勒的作品进行同一主题的创作。米勒在画作中捕捉到了大地和自然的神韵;梵高也从米勒的画作中得到了无尽的灵感与启示。所以梵高对米勒画作的临摹和再创作,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际上,后印象派大师梵高曾立志做一位农民画家,因此当时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为主的现实主义大画家法国人米勒就成为他学习的对象。米勒在画作中捕捉到了大地和自然的神韵;梵高也从米勒的画作中得到了无尽的灵感与启示。所以梵高对米勒画作的临摹和再创作,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梵高一向对米勒推崇备至,他对米勒的敬仰终生未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对米勒的研习和自我体验中走出了梵高。梵高从1880年直至去世前,整整十年间,梵高无间歇地临摹着米勒的画作,数量不下百幅。比如1889年11月2日他在信中告诉弟弟:“你寄来的米勒的画让我非常高兴,我正狂热地研究它们。好久没有见到真正的艺术了,我有些懈怠,但这次的画重新唤醒了我。”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整幅画都显露出梵高个人的风格。画面用色鲜明,多用蓝、黄和绿色,让人感受到活跃生命的悸动。他让画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实的黑色线条,这明显是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亦让画面增加实在的感觉。整幅农村景象让人感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平凡、跃动又充满亲情,让整个画面从米勒温馨、和谐、慈爱过渡到梵高的勇气、力度与斑斓的色彩。

1890年1月,因精神失常而住进精神病院的梵高,还曾在信中流露出这样的清醒:“我应该去临摹一些米勒的画,那些他自己没时间画成油画的作品。不过,我想再次强调,以他的素描或者木刻版画为基础来画油画,并不是简单纯粹的抄袭。这更像是将明暗对比的黑白印象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色彩的语言。不论日后被批评或者被蔑视为抄袭,这些画的作用会依然存在:这样的创作是为了让米勒的作品更方便被大众了解。”

从两位大师同题画作的有趣对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两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现手法,也能看出两种绘画风格的鲜明对照。从两两对应的作品中,既可以领略梵高是如何将米勒的简练、朴素、凝重演绎成梵高的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狂野奔放;又可以了解梵高是如何用其独特的东西方融合(日本浮世绘的线条分割揉入西方传统的透视技法)的表现主义画风去诠释西方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

而两人相同的是画面中无限趋于真实的悲悯情怀,一种无比真实的情感。梵高意识到,米勒画的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不是经过简单观察与分析后的客观事物,而是自己感受到的事物。真正的艺术大师莫不如是。

观梵高的临摹之作,人们会讶异地发现,作品蕴含了强烈的诠释元素,明显烙上了梵高的印记。梵高笔下更多和乡村、农作相关的作品无不充满着耀眼的色彩,流露出动人的力量、勇气以及炙热的情感。


第二页:

梵高《多比尼的花园》(Daubigny's Garden,梵高博物馆藏):

《多比尼的花园》(Daubigny'sGarden)是1890年梵高在奥维尔期间的作品。“多比尼”即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 FrancoisDaubigny,1817-1878年),法国风景画家,巴比松画派中重要的画家之一。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多比尼的画面多为阳光普照,充满了光感;他的构图多为横幅取景,具有明朗开阔之感,充满这自然的生机。1890年梵高在奥维尔期间的作品,梵高所着重描绘的是多比尼家的宅第前面的大花园,这是中产阶级的象征。

梵高1890年是其奥维尔时期,这已经是梵高的后期,这时他的画风已经完全确立了,他的精神状况时好时坏,在好转时也不乏亮丽的作品。多比尼,全称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FrancoisDaubigny,1817-1878年),是法国风景画家,巴比松画派中重要的画家之一。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多比尼的画面多为阳光普照,充满了光感;他的构图多为横幅取景,具有明朗开阔之感,充满这自然的生机。

梵高在1890年5-7月共画了三幅《多比尼的花园》,描绘了一座用篱笆圈起的大花园, 花园里鲜花盛开,树阴下摆着长凳、桌子、椅子, 还有一只顽皮的猫和一个女人的很小的身影, 她可能是多比尼的遗孀,正在花园那头散步。这幅家庭生活外景图的背景是高大的房子和高高地耸立在树丛后面的教堂, 但是这幅作品所着重表现的是优雅的户外自然空间,展现在看画者面前的是个令人愉快、让人感到安全的地方。然而多比尼本人却从未在这栋房子里住过。梵高在这幅画中所表现的敬意并不是对巴比松派描绘秀丽景色的传统的敬意,而是把这位巴比松派画家归入了幸运者的名册,将“多比尼”作为一种现象——它象征着文化人在自然环境中享受着事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优裕。

梵高在1890年日7月23日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也许你想看看这幅《多比尼的花园》-这是我最深思熟虑的油画作品之一。”在这副作品中,花园是一个受欢迎的户外生活空间,里面一个长凳、桌子和椅子。在这幅画中,有女人、黑猫和盛开的鲜花,但在这幅画的第二个版本中,黑猫被涂掉了。花园里的景观是经过精心美化过的,焦点包括前景中一个像卧床一样的玫瑰画坛,画坛的周围环绕着茂盛的树木。画面的背景是一个大房子和一个罗马式尖顶教堂状的建筑物。精致的多比尼的花园提高了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作为奥维尔一位成功的文化名人已故后的形象。

此画中,梵高将天空画成了“淡绿色”的,与第一个巴塞尔藏本同样采用了“双方画布”,画面的构图、景物、结构布局非常相似,但没有了前景画面中的黑猫。不过,从画面左下方的痕迹来看,最初是有猫的,是后来梵高刻意的涂掉了。“我路过了多比尼的花园,这段时间我在这里画过几幅画。之前我都有画上黑猫,不过后来,又把一部分画里的黑猫涂掉了。难道那只黑猫就是我的宿命?我就这样把自己给抹去了?……”

这幅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的《多比尼的花园》是三幅作品中最后的一幅,与前两幅完全不同的是,这个版本的《多比尼的花园》只是画了花园中的一个局部,且采用了“单方画布”。在写给提奥的信中,梵高这样描述这幅画:“前景是绿色和粉红色的草地,中间是玫瑰花丛,右边是一个小门,还有一排黄色的菩提树,粉红色的蓝色瓷砖屋顶房子本身是在背景中。”

第五页:

梵高《夜晚咖啡馆》(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Arles)

又译为 《夜间室内咖啡座》,按字面翻译应该是“位于阿尔勒拉马丁的夜晚咖啡馆”。

梵高当年在阿尔勒描绘的这家咖啡馆如今依然矗立在拉马丁广场。梵高抵达阿尔勒后,一直住在这里,后来怀着建造艺术家聚居地的希望,搬入黄房子,与高更共同生活了两个月。

梵高阿尔勒时期的作品,总令人充满阳光的明亮的风景画,其实他受夜景刺激而绘画作亦为数不少。

《夜晚咖啡馆》右下角有着梵高签名的画作描绘的是室内的咖啡馆的场景,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据推测门后面有很多独立的小房间。五位顾客沿着墙坐在左右两侧,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面对着观众,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一有张台球桌。

画面中的五位顾客被描述成喝醉酒在昏昏欲睡的流浪汉以及妓女和嫖客,有学者说咖啡馆是穷困潦倒的人和妓女夜间出没的场所,这在画面远处的角落里得以体现。

绿色的天花板,红色的上半部分墙壁泛着亮光,黄色的汽灯和地板,整个画面有着强烈而生动的色彩对比。

这幅作品色彩耀眼,梵高有意使用这种色调来表现令人忐忑不安的场景。为了强调房间的纵深感,他选择了高视点,透视线非常精确。黄、绿色点染的晕圈渲染了煤气灯放射的刺眼光线,其强度感到难受。

这幅画采用高视点,并以台球桌为中心展开放射状的景物安排。画中运用透视法的原则,黄红绿三色互补,同时使整个画面产生压迫感。冷清的咖啡馆中,人物散坐在屋内两侧,寥寥可数,越发呈现出咖啡馆内空荡荡的气氛。老板站在偏离中央的地方,孑然一身,在这间大屋子里,看上去格外渺小。这个不祥之地弥漫着凄凉和孤寂的气氛。

《夜晚咖啡馆》采用强烈而刺激的颜色,是梵高描绘室内的画作中最具有力度的。嗜酒的梵高对夜间各个角落十分熟悉,在写给提奥的信中,他写下了创作本画的意图:"这就是他们在这里的所谓午夜咖啡馆……夜游者如果付不起住宿费,或烂醉如泥,到处被拒之门外,都可以在这里落脚。我想在这幅画中……表现咖啡馆是一个使人堕落,丧失理智或犯罪的地方。因此,我选用淡红、血红、酒糟色,与路易十五绿、石青、橄榄绿以及刺眼的青绿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气氛,好似魔鬼的硫磺火炉,以表现下等酒店里阴暗的力量。……这幅画中的咖啡厅,是个可能令人身败名裂、精神错乱、甚至犯下罪行的场所,我努力想把这一切呈现出来。……人们沉沦在地狱漩涡般的气氛中。"

和梵高画的所有室内景一样,这幅作品投影点也在视平线以上。这种构图突出了光秃秃的地板和地板上反向的耀眼灯光。

咖啡馆内的摆设笨重庞大,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相形之下,人物显得渺小而无足轻重。画家以此来突显人物的孤独感。

从天花板射下的灯光,被照亮的后门,灯下绿色球台桌呢面和地板上的阴影,这一切给画面带来了生气。

梵高的几何形构图,像他的用色和选择主题一样,都以唤起人的情感为目的。图中红线表明他如何运用透视。

"我想尽力表现咖啡馆是一个使人毁掉自己、发狂或者犯罪的地方。我要尽力以红色与绿色表现人的可怕激情。我要尽力表现下等酒店的黑暗的势力,所有这些都是处于一种魔鬼似的淡硫磺色与火炉似的气氛中"。

最荒芜的作品,莫过于梵高的这幅《阿尔勒夜间咖啡馆》,这个地方装饰花哨,感觉疏远,“在这里,一个人可以摧毁自己、发疯,或是犯罪”。颜色之间互相冲撞,就像想打架的醉汉,“浅粉色与血红色……路易十五那种浅绿与……刺眼的青绿色。在这样一间普通的咖啡馆中,所有这些颜色营造出地狱熔炉般的气氛,用浅淡的硫磺色,表现出黑暗的力量。梵高那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的梦想,与这里绝对是天地之隔。你就只能靠自己啦,窝囊废。煤气灯的光瘆人刺眼,把墙面映成血红色。醉鬼们歪斜着倒在桌子上。有一个人手托着头,似乎已被宿醉整得痛苦不堪。即使是四处散落的椅子,似乎在说人们都在分道扬镳,而不是在夜晚一起杯盏交错,说说笑笑。招待的夹克是绝对的黄疸色,他有绿色的小胡子和头发。台球桌上有根球杆,头上抹着滑石粉,就像得了性病,躺在白色的球旁边,似乎是在模仿七宗死罪中的淫荡之罪。

梵高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咖啡馆》时他曾说过:“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

这幅画是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色的墙壁与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黄色的地板呈纵向深远的透视,以难以阻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的墙壁背景也以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而天花板的深重蓝色压迫下来令人窒息。他告诉提奥“我画《夜间咖啡馆》是想表现一种想法,即所谓的咖啡馆就是让人沉沦、发狂和犯罪的场所”。

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今晚我想开始画一间咖啡馆。它晚上点着煤气灯,是我吃晚餐的地方,”他告诉他弟弟,“这种地方叫作‘夜间咖啡馆’(它们着这里相当普通),整夜都开着。夜晚四处游荡的人们,如果没有钱支付一间寓所或者醉得无法被抬进寓所,可以在这里寄宿。”在创作《阿尔勒镇的夜间咖啡馆》这幅作品时,凡·高为了表现现实的其他内容而不再拘泥于“现实”的某些要素。他并没有再现景观本身或是咖啡馆的色彩,咖啡馆的灯泡变形为发光的蘑菇,椅子的背弯成弓形,地板翘了起来。然而他依然感兴趣于表达他对这个地方的真实想法,而如果他必须遵循艺术的那些经典规则,恐怕无法像这样将他的这些想法表现出来。


第六幅:

梵高 夜晚露天咖啡座 The Café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藏:

梵高《夜晚露天咖啡座》(The Café Terrace on the Place duForum)

   

梵高自5月到9月18日借住的兰卡散尔咖啡馆,位于形式广场(Place duForm),由于通宵营业,因而被称之为"夜间的咖啡馆"。他曾用两个通宵画了一幅咖啡馆室内的作品,《夜间的咖啡馆》是同期的作品。他时常觉得夜间比白天更充满了生气蓬勃的色彩,所以几度跑到户外云画星星。画中,在煤气灯照耀下的橘黄色的天蓬,与深蓝色的星空形成同形逆向的对比,好像在暗示着希望与悔恨、幻想与豪放的复杂心态。梵高已慢慢地在画面上显露出他那种繁杂而不安、彷徨而紧张的精神状况。

咖啡馆的耀眼灯光和布满天空的星辰,激发了他作画的热情。他在这幅画上,用黄和蓝来表现一种独特感受。画中被灯光照成黄色的咖啡座和蓝色星空的对比,使整幅画显得很美,洋溢着一种平和的诗意。梵高曾说:“对我来说,晚上看来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丰富的色彩,晚上作画,看天上有闪烁的星星,地面有灯光,是一幅很美的与安详的作品。”

"一家咖啡馆的外景,有被蓝色夜空中的一盏大煤气照亮的一个阳台,与一角闪耀着星星的蓝天。我时常想,夜间要比白天更加有生气,颜色更加丰富"。

梵高在阿尔勒时,着手在画布上描绘灿烂的星夜。入夜后,他便支起画架,把一圈小蜡烛固定在帽沿上,借着烛光描绘星空。他漫步在村中街巷,不时在路灯下停住脚步,捕捉夜空的景色,星空犹如闪光的蓝色布幕,衬托着黑黝黝的屋顶和房舍。偶尔从敞开的门里,泻出一道黄色灯光。

住在阿尔时的梵高,迷上了画灿烂的星夜。入夜后,他漫步在街头巷尾,支起画架,将蓝色的星空、黑黝黝的房舍阴影,从屋子里流泻出来的温暖灯光,以及闪闪发亮如宝石般的星星,一一入画。

这是梵高的晚期作品,用了他最喜欢的蓝色与黄色作为主基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星空》。不同的是,画中的夜晚并没有给人压抑之感,而是多了几分和谐欢畅。那时梵高的心情应该是自由快乐的,暂时忘却了生命的孤独。

蓝色与黄色向来是梵高的最爱,这两种对比色,一个诉说着恬静的心情,一个代表着喧闹的气氛,在这幅画中,即便静谧的蓝色夜晚将至,但由鹅卵石铺成的广场,在黄色调的灯光下,依旧展现着人们的欢乐与活力。

本幅画的笔触相当准确,这是梵高细心观察的结果。黄橙的灯光和深蓝的夜空相互对比,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使画面产生纵深感。梵高曾说这是一张不用黑色的夜景图,他成功的运用色彩表现了夜间户外写生的效果。

梵高是否在自己的名画《夜间咖啡馆》当中暗藏了对达·芬奇的致敬呢?

独立研究者JaredBaxter就是这么认为的。在他今日的研究中,他认为梵高在画中藏入了《最后的晚餐》中的情景,作为对达·芬奇的致敬和对自己宗教信仰的表达。

Baxter指出画作的初稿和最终完成稿之间的差别证明了自己的论点。最初的草稿中,咖啡馆外的人们仅仅是随意坐成了一个半圆。而在最后的画作里,人数正好为12个——和耶稣的门徒人数相同。画家同时在他们的中间刻意安排了一个服务员,并正好站在光晕之中,如同耶稣脑后的光环。而尽管没有出现在达·芬奇的画作里,梵高在最终完成稿里加入的一个阴影中的人物也和犹大在《圣经》中做的一样。同时Baxter称梵高有意放入了数个十字架,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在服务员身后由窗格组成。

Baxter的推论是否正确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推论已经得到了不少当代学者的认可,包括WilliamKloss等人。


评论
热度 ( 33 )

© 驴眼看世界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