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篇:苏州刺绣大师的刺绣作品!

王丽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1970年,出生于苏州镇湖人,自幼受到苏绣文化熏陶。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福臻,并得到其他艺术大师及刺绣前辈的精心指导,深得刺绣艺术的精髓。

   11月5日,在镇湖绣品街的“江南一绣”工作室,我们见到了前一天刚从武汉返苏的王丽华,她带着自己的刺绣作品参加了在那里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刚落座,她便从手机里翻出了活动现场的照片展示给记者,照片中,青铜器和玉器为题材的作品前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而这些题材正是王丽华刺绣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也成为她个人的“艺术标签”。
   30年的从业生涯,王丽华博采众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她特别喜欢以摄影图像为绣稿,或人物,或花卉,或山水,或青铜器、玉器,都被她绣得栩栩如生。其针法灵动活泼,色彩丰富饱满,明暗层次清晰,作品质感强烈。其中,尤以青铜器为最。她绣的青铜器刚柔并济,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光、影、色完美交叠,画面充斥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沧桑。
   邂逅“青铜器”
   刺绣被称为“针尖上的艺术”,用刺绣技艺反映历史题材的作品虽不少见,但以商周青铜器为题材进行创作,则凤毛麟角。
   是何因缘际会,让王丽华将刺绣题材转向了青铜器呢?
   2001年,王丽华遇到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客户,他送给王丽华一本画册,刊登着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青铜器等文物。画册图片极其精细,青铜文化的内涵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对当时在传统题材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却面临创作瓶颈的王丽华来说,可谓“一剂良方”。她本能地嗅到了这一全新题材并发起了挑战。如今,王丽华用成绩证明了当年的尝试无论对市场需求还是技艺发展都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开拓。
   要填补苏绣史上的空白谈何容易,困难始终陪伴着她。“绣青铜器的难度在哪里,难度在作品不仅要反映物件本身的形态,还要将它们经历千年风霜洗礼的感觉给表达出来。”王丽华说。
   首先,丝线是她创作中的第一个关口,丝线对于刺绣来说就如同颜料之于绘画,要做青铜刺绣,所要采用的独特色彩的丝线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器皿整体的美在于将其还原再现,青铜刺绣的重点是表现器皿上历史的沧桑感及岁月留下的包浆。通常绣制一件青铜器所需丝线的色彩达到五六百种甚至上千种,而过于艳丽的色彩不能体现青铜器的古朴感和真实感,一定要找到合适的色彩,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最终,王丽华解决了这个问题。针法的综合运用是摆在创作中的第二关口,如何表达青铜的厚重感以及器皿上的纹样,包括经因岁月而留下的残缺、锈蚀等。为此,王丽华找来很多资料,一点点尝试,在前辈传下来的四十余种针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研发出最适合青铜器表达的绣法技艺——“八工针”。王丽华带领着团队埋头苦干,首幅青铜刺绣《犀尊》便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今年,她又为“八工针”针法申报了发明专利,该针法是她10多年来在青铜器刺绣上取得的理论成果。
   针尖上的光影魔术
   “题材都是青铜器,这些器皿看起来都差不多,绣出来应该都一样吧,怎么去欣赏呢?”面对记者的提问,王丽华拿出她的作品集解释起来,“你看《毛公鼎》这幅作品,它主要表现的是鼎上的肌理和内部的铭文,而像《犀尊》,就要体现它的款式和阳刻。根据青铜器本身的特征,每一幅作品运用何种技巧和表现手法,都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那就是刺绣作品要反映出它的沧桑感。”
   如何精准地反映这类器皿,其实就是对实物光影的把握。10多年来,王丽华在创作中,不断地研究技巧,还经常跑到博物馆去看青铜器实物,逐步掌握了光影的技巧,完善了绣制工艺。如今,无论是什么青铜器题材,她都能完美地再现出来。
   在开发青铜器这一题材后,她紧接着又瞄准了玉器题材,玉器刺绣同样讲究光影效果,王丽华在青铜器刺绣上的积累,让她轻松地把握了玉器的绣制技艺。王丽华的刺绣作品中的玉器不乏温润通透,还渗透着深厚的年代感,极具美感和震撼力。
   凭借着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独有的历史题材,王丽华的青铜器和玉器题材作品屡屡在全国各类评选中获奖。在继《犀尊》获奖后,2008年,作品《翠玉花插》荣获第九届西湖博览会百花杯金奖,该作品曾展于中国美术馆,并被收录《天工开物》一书中。2012年,作品《追簋》荣获第七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民间艺术品金奖。2013年,作品《毛公鼎》荣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2013年,作品《玉貔貅》荣获首届海峡两岸(苏州)文化艺术节金奖。此外,她的该类作品还大量被海峡两岸的收藏家收藏。
   现代与传统题材兼容并举
   如今王丽华又开始了另一番征程,她向着龙门石窟的题材进发,这个题材也需要组合新的针法来表现岁月对沙砾石的沉淀感。
   作为一个新课题,王丽华也许将改变人们对苏绣一味细腻、灵巧有余而大气不足的传统观念。在这类题材中,粗犷与细腻将成为一种对比的表达形式,彼此相得益彰,每一针每一线都将诉说苏绣艺术家在传承中的创新精神。
   其实王丽华在人物、花鸟、山水题材上的创作同样出色,比如她的人物画像常常在各大评选中斩获奖项,她绣制的《宋庆龄肖像》被作为文物收藏,一些人物作品也被选作外交礼品。“虽然业内提到王丽华这个名字,就想到青铜器和玉器题材作品,其实我一直以来都在进行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的创作。”从业30多年的王丽华一直在思考苏绣创作的未来,她告诉记者,苏绣创作的题材要坚持现代与传统两条腿走路,因为在创作这些题材时,技艺和艺术的感觉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只有不拘囿于一类题材,才能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王丽华说。(孙晶晶)
   个人简介:
   王丽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1970年生于镇湖。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虎丘区政协委员、苏州江南一绣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丽华15岁的时候正式跨入了苏绣的门槛,24岁那年,师从刺绣研究所的余福臻老师学习人物肖像绣。30岁,开发青铜器和玉器题材作品,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她的青铜器和玉器题材作品已经成为其个人显著的“艺术标签”。

评论
热度 ( 37 )

© 驴眼看世界 | Powered by LOFTER